培养生物学科优秀后备人才

左正宏

知行合一,学养兼修

担任“英才计划”导师伊始,左正宏教授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如何引导他们提高参与生物学科研究的兴趣,以增加生物学科创新人才的储备。在培养“英才计划”学生的过程中,他以“英才计划”的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遵循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及多年的教学经验,形成了“知行合一、学养兼修”的培养理念。

1.知行合一,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科是一门对实验技能要求十分高的学科。除了对自然的观察,学生的学科理论知识均来源于实验。因此,对中学生而言,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实验技能的培养也尤为重要。通过实验技能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培养动手能力,还能够提高观察和思维能力。这为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创新探索的精神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思维基础。

2.学养兼修,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目的在于阐明和控制生命活动,改造自然,为农业、工业和医学等实践服务。具有多元化的视角、关注社会民生、有责任有担当,是新时代创新人才需要具备的条件。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学科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兴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爱护自然的意识,是左正宏教授培养 “英才计划”学生的重要目标。

改进方法,整合资源

在“知行合一、学养兼修”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左正宏教授不断地摸索和尝试,改进教学方法,整合资源,形成了颇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他利用这套方法,培养出了一批具有探索意愿、坚定生命科学研究道路的学生。

1.完善教师团队,优化培训方式

左正宏教授课题组目前有在读硕士和博士 10 余名、助理教授 1 名、副教授 1 名、教授 1 名。 在“英才计划”的培训过程中,课题组“师生总动员”,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参与“英才计划”的培训。教师团队把握培养目标和方向,通过培训前的调研,明确学生兴趣点,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制定培养方案和培训内容;研究生则充当具体实验操作的“指导员”,负责教授自己最擅长的实验技术。这样的团队配合,能发挥课题组成员的不同专业特长,让学生们接触并认识各领域的前沿热点,掌握不同实验操作的精髓。

▲ 2022级“英才计划”学生寒假培训计划

2.紧跟时事热点,科普生物知识

左正宏教授注重紧跟时事热点,科普热点中潜藏的科学问题。根据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为响应守护生态环境的国家号召,他和学生们分享了环境毒理学领域和纳米材料的基础知识以及最新研究成果,让学生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初步了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此外,他也会和学生们分享并解读其他领域的生物学知识及最新科研成果。他坚信,不拘泥于单一研究领域,引领学生以开阔的视野、专业的角度对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进行理解和解读,是培养多元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导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3.利用优势资源,培养创新人才

左正宏教授充分利用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课程资源,在线上培训中引入虚拟仿真项目和《生物学实践》课程的资源,对学生们开放《生命科学导论实验》课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提前感受大学的学习氛围,起到激励作用;还有助于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与生活的紧密相关性,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心中的生物种子进一步萌发和成长。

▲  2021级学生期末汇报及2022级学生阶段汇报

4.加强师生交流,助力学生成长

在培养过程中,左正宏教授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教学过程中的反馈,能够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更好地助力学生的成长。主要的交流方式包括线上的答疑解惑、线下的单独谈话及线下的统一汇报。线下的单独谈话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明确目标,把握努力的方向,增强自信心。集中汇报则能够让学生系统梳理所学知识、整理思路,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全方位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演讲能力和表现力等。

在先进培养理念和优秀教育资源的共同加持下,左正宏教授对 “英才计划”学生的培训取得了良好成效。2018 级学生叶天捷通过 “英才计划”的学习,生物学成绩突出,获第二十八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银奖,于 2020 年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录取。

▲ 2020级学生周若雅同学参加NHS入会典礼

2020 级周若雅同学完成研究课题《利用斑马鱼模型研究纳米氧化铁的毒性与机理》,该项目获得了第三十五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周若雅同学因为在科研探索和社团组织方面的突出表现,获选成为美国国家高中荣誉生会(National Honor Society,NHS)会员。学生们的收获和成果让左正宏教授倍感欣慰,也给予了他持续探索、优化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的源源动力!

持续探讨,再创佳绩

1.建议完善相应的政策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如何最大限度缓解“英才计划”培养目标与学生高考压力之间的冲突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希望发现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衔接,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但“英才计划”目前没有相应的加分或优先录取政策,因此,高考录取专业是不确定的。

1. 建议采取合理的措施,保证“英才”培养与高等教育的有机衔接

目前“英才计划”学生的培养,是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的,每个课题组的培养方式差别较大,且更接近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而非本科生的集中统一培养模式。是否能以学院为单位,增加导师的数量,先统一上课,统一培养,而后再根据学生的选择,对接相关研究方向的导师,进行高阶培养。 另外,目前学生的培养时间为一年,虽然一年的时间也能够发现有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但学生在高二、高三便会与“英才计划”完全脱钩,如何保证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持续性仍值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