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英才计划数学学科工作委员会在四川大学调研

本文发布于:
2014-05-06
来源:
中国科协

4月9日,中学生英才计划数学学科工作委员会2014年第一次调研工作在四川大学举行。调研由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数学学科工作委员会主任田刚发起,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单位的数学学科工作委员会委员参加调研。本次调研还邀请了四川省英才计划管理办公室相关人员,以及来自四川大学的英才计划导师和参与项目的数学学科中学生代表参加研讨。调研会由数学学科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冯荣权教授主持。

四川省英才计划数学导师团队由四川大学数学学院院长彭联刚教授、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张伟年教授领衔的8人组成,包括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和省级教学名师。共有9所中学的10名学生参与培养,8个月来共开展了约15次活动。中学生通过互动有趣的学术活动,亲身感受了科研的氛围和“数学之美”。导师们以为中学生购买数学图书及每月做一次科普或前沿学术报告的形式让学生“走近数学、感受数学”。3月份以后,导师计划让中学生与本校优秀本科生一起进行充分交流,探讨发现可以开展的课题并进行研究。导师们认为经过英才计划的培养,希望中学生能够收获以下三点,一是感受数学工作者认真刻苦的科研精神;二是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三是学习一些数学概念的研究背景及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等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到会的数学学科工作委员会的各位委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普遍认为数学学科的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有特别突出的创新性成果是很难的,英才计划应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成才模式的多样性,鼓励“百花齐放”。中学生参加计划的目标不是为了提前学习大学课程或是做更多的练习题,而应该是了解科研的过程,树立数学的思想,学习数学工作者们钻研的精神。会议的最后田刚院士总结说,听了大家踊跃的发言自己很受鼓舞。四川省科协和四川大学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为英才计划第一年试点积累了很多经验。田院士提了以下三点建议,一是英才计划数学学科应该有规划。鼓励导师培养模式个性化,建议多采用研究性的体验活动,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自信心为主。并请专家们积累和开发一些数学主题的趣味故事作为学生的科普读物。二是建立完善英才计划学生和导师的增补机制和退出机制,长期跟踪学生成长历程。三是学生培养工作不是大学课程前移,教授内容也不宜过深。首先需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他希望英才计划实施更加扎实地持续下去,为国家培养一批专项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