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杨金龙:做好教育衔接 高质量培养“未来科学家”

本文发布于:
2024-03-15
来源:
新华网

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自2013年起共同组织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以下简称“英才计划”),旨在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导师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英才计划”化学学科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金龙围绕青少年化学学科人才培养接受了新华网采访。

新华网:作为“英才计划”化学学科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英才计划”在实际开展中如何切实有效提升青少年化学学科兴趣以及科研素养?

杨金龙:兴趣与求知欲是从事基础研究的重要动力之一。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兴趣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中学阶段,化学教育主要侧重于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与基本化学实验技能,对学科科技前沿疑难问题涉及较少。“英才计划”为那些对化学学科有着浓厚兴趣并希望进一步深入探究的中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让他们有机会提前“上大学”,与大学导师及领域专家面对面交流,并最大限度的利用大学导师及实验室资源进行“科研活动”。中学化学问题都有对应的正确答案,但科研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并没有已知答案。为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真正兴趣,“英才计划”让学生深入体验科研的各个阶段,从失败到成功、从枯燥到喜悦,去理解化学学科的本质,在学生心中播下基础研究的种子。

新华网:您如何看待化学学科人才对于加强基础研究以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作用?

杨金龙: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与其相关的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状况与国民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如果化学基础研究表现不佳,很多与社会进步相关的化工领域也有可能受到发展限制。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缺乏“资源”与“动力”,我们便无法保障整个化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阔步前行。因此,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培养化学专业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在实施“英才计划”,培养中学生化学人才储备力量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单方面指导学生探索化学与基础研究的关系,也鼓励他们去了解化学与社会的联系,让他们全方面认知化学如何不断地为社会带来价值。

新华网:以化学学科为例,您对未来“英才计划”的实施有何建议或规划?

杨金龙:“英才计划”实施已超过10年,我们也逐渐积累并总结出一些宝贵的经验。首先,我们提倡进行“安全教育”,进行化学实验时,确保实验安全是重中之重。为此,我们为学生制定了全面的安全规范守则和相关培训;其次,我们建议由知名专家、年轻教师以及在校研究生共同组成导师团队,以保证针对中学生提出问题,实时跟进、事事解决。化学基础研究并非我们传统概念里的试管碰撞与试剂反应。当前技术进步,如超级计算机的崛起和人工智能的进步,都与化学研究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推进“英才计划”时,更倾向于引导中学生探究科技前沿。此外,“英才计划”的培养对象,在真正进入大学后,也有机会加入“强基计划”和“拔尖计划”,在化学领域继续深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