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海“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师生见面会顺利举行

本文发布于:
2013-11-05
来源:
上海市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为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根据《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2013)23号》要求,上海市科协积极开展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中学生英才计划”)上海试点工作,营造崇尚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搭建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的平台,发现并培育一批具有科学潜质的优秀中学生,探索具有上海特色的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与新模式。

今年上海有两所试点高校参与中学生英才计划: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两所高校的学生选拔工作已于9月5日圆满完成,首批60位进入“中学生英才计划”的中学生来自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交大附中、七宝中学等11所中学,经过课题申报、网络初选(前期工作由上海青少年科学社负责)、面试选拔等环节产生,培育工作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共5个基础学科。

2013年上海“中学生英才计划”师生见面会分别于9月28日和10月13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举行,入选上海英才计划的中学生以及由两院院士领衔的导师或团队成员参加了活动。

师生见面会的内容主要围绕“中学生英才计划”项目的背景,意义,执行流程和重要节点等展开,旨在促进学生和导师在有限时间里顺利实施项目,将中学生的创意试验和展现出来,在发挥高校师资优势的同时,挖掘中学生在基础理科方面的科学潜质,提升创新能力。

9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学师生见面会上,化学组陈接胜导师,针对“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实施方式提出了深刻的见解,提出了对参与项目中学生的建议:科研对学生提出了严谨、持之以恒的要求,要不怕困难、多实践。同时,他希望高中生能珍惜这个机会,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拓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创意识。

其后,与会人员按照课题类别,进行分组讨论。张大兵导师对生物组成员立项情况进行一一点评,指出中学生在科创过程中要做好查新、文献等基础工作,同时应当扎实、肯吃苦。此外,化学组、计算机组、数学组、物理组导师也分别对中学生项目进行点评,指出项目实施要点和难点,指明了项目执行的方向。导师们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及严格要求在师生见面的第一堂课中就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们也表示,即使存在空间距离上的障碍,但会保证至少每周与导师交流一次,促进项目稳步实施。

图为上海交通大学“中学生英才计划”师生见面会现场

10月13日复旦大学师生见面会上,教务处应质峰副处长首先对复旦大学2013年度“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工作进行了安排,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要求。其后,生科院乔守怡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生命科学科普讲座,鼓励中学生们不断提出问题,探寻科学的奥秘。导师见面会正式开始后,参会的各位导师对“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培养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洪家兴院士带来了数学小丛书,赠与两位参与数学学科培养的学生。著名的分子微生物学家赵国屏院士用亲身经历向同学们述说了从兴趣出发投身科学的乐趣。物理系系主任沈健教授以他在美国大学实验室培养中学生开展科研的实例,对学生提出了希望。其他各位教授也都谈及了打好数理化基础的重要性,以及参加科创竞赛与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并告知学生一定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能和大师们交流,同学们都感到受益匪浅。

会后,师生共进午餐,以更轻松的方式,加强了联系和沟通。

图为复旦大学“中学生英才计划”师生在复旦光华楼前合影

为做好“中学生英才计划”,上海市科协和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多次开展讨论会议,认真听取中学教师和高校专家的意见,希望通过建立高效、合理的管理制度,来提高学生和导师的参与度,增强培育效果。“中学生英才计划”正式启动以来,上海市科协、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设立工作组,专人负责负责管理。上海市科协不仅设计统一的辅导手册,记录学生的整个培育过程,还建立“上海英才计划”QQ群,可以迅速与学生沟通信息、发放活动通知等。此外,两所高校还为每位学生配备了同专业的研究生助教,协助导师指导学生之余,承担日常沟通工作,确保科协能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培育进展。

本次师生见面会为“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学生和导师提供了充分交流的平台,推动学生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并且标志着为期一年的 “中学生英才计划”培养工作正式开始。入选学生将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为期一年的科学研究,并通过科学报告、 科技社团活动、参与实验室科研实践等形式接受综合、立体的培养。期待一年后的今天,能聆听学生们的收获!